shadow

犧牲了更多生命之後 談遊覽車事件檢討之政府相關對策

2017年二月13日蝶戀花國道大車禍發生迄今,即將滿一年,逝者已矣,到底犧牲的國人有沒有喚起相關主管單位的重視?而陳痾已久的國內遊覽車業界的問題有沒有解決?這幾年來一直居高不下的大客車肇事狀況與傷亡率,到底何時才能夠解決?商業車誌本著希望健全國內業界發展,同時也希望讓每位搭上大客車的旅客都能夠安心出遊的宗旨,特地拜訪多方,希望能夠進一步釐清目前國內所需改善的問題。

車輛十二年需要淘汰是否合宜

其實,因為國內對於大客車的分類,就法令規定就只有「甲類」與「乙類」大客車二種,其實對照國外、甚至是海峽對岸來說,都已經過於簡單而粗略,而且業者為了成本考量,在當初大量開放陸客旅行團的那幾年,大幅增加的遊覽車數量已經早就超過國內市場所需,而且最嚴重的是,其實在國外至少分為「市區公車」、「城際公車(Intercity)」、「遊覽車(Tourbus)」、「高速巴士」等四種,而城際公車與旅遊客車對於車體的強度,也因為所行駛的路線比例而有著相當大的分野,結果因為國內對於大客車的分類過於鬆散,所以在「那些年」大量增加的遊覽車,其實多數均以「城際公車(Intercity)」底盤加以打造,而兩者其實前、後軸骨架結構強度與懸吊、煞車配置根本無法同日而語,所以建議政府與主管單位,應該與時俱進將車輛的分類進行再細化,才能夠追本溯源讓適切的底盤打造適切的車輛給予不同需求使用。

根據統計,國內目前光是甲類遊覽大客車共有多達1.4萬輛,而且光是採用「城際公車(Intercity)」底盤所打造的比重更接近一半,而現行國內法規對於市區公車採用限齡12年淘汰,而遊覽車因為其行駛的路線與里程數還要多出許多,若僅以現行十年以上車齡,就需要每年定檢三次及檢附保養紀錄卡,但未能針對耐久性保安組件進行檢測或強制更新,依照國內高比例的高海拔路況,以及四面環海的亞熱帶濕熱氣候等等外在因素,不僅往後的安全風險堪慮,而且對於訂定合理車齡的退場機制與高齡車檢項目增加應刻不容緩。

休息配套才能解決職業駕駛的真疲累

雖然政府大力實行一例一休,而且也在車禍事件發生之後,針對駕駛是否超時或不合理工作進行更多的探討,但對於職業駕駛之整體優化與提升,應該採用正面積極而非全面以消極處份來管理,針對重大違規或頻次違規駕駛人,雖可依現行之機制矯正或處分,但積極面強化駕駛人的安全駕駛訓練及省油駕駛訓練,不僅可達到省油且節能減碳目的,也可收到少開快車及闖紅燈的效果。

此外,透過強制裝載衛星導航設備與數位行車記錄系統,雖然可以歸納出高危險駕駛人施以輔導改善或依照機制退場,但生活管理其實還是漏洞百出,而且另外一方面應該積極要求各中大型風景區,依照規範提供職業駕駛專用休憩場所,至少也可以減少疲勞駕駛的問題。

除了近期已經陸續要求車輛加裝影像監視系統之外,政府應該加速強制加裝駕駛疲勞偵測系統,或者是防止瞌睡辨識系統等等先進科技,如辨識出駕駛有前述現象應該可予以警告或提醒,而且也可藉由無法更動或變動捏造資料之數位行車記錄儀加以控管,這樣同時藉由管理與科技來強化對於職業駕駛的輔導才是提升旅遊安全的重要指標。

當然,雖然強制國道客運乘客上車必需繫安全帶的法規已經上路,但真正落實稽查,而且要確定駕駛人已經在出車前確實告知乘客,而不定點稽查車上乘客的作法,也必需參酌國外或歐洲等地的嚴苛執法模式,而且採用罰乘客、不罰駕駛的作法,才能夠大幅降低事故發生時乘客的傷亡率。

沒有正視靠行積習法規只是綁死業者

政府不能夠再以鴕鳥心態,忽視業界的靠行現況,而主管機關則一直都以現況靠行約40%作為藉口,事實上靠行制度有其先天的人力供需條件,而且國內職業駕駛長期下來更將面臨缺工的狀態,主管機關應該結合彈性工時,並且針對安全管理的死角如何因應才是正途。

首先,管理不善或事故發生率過高的車行,應該有相應機制促使其退場,而個人擁有多輛、或公司擁有十輛以上遊覽車且管理良好的靠行車主,應該輔導使其可以有依循的機制與配套條件來申請新公司,才是消除靠行亂象與私相授受行為的積極作為,而擁有較多靠行車的縣市遊覽車公會,應該可以輔導成立靠行行車合作社等型態,讓全國靠行車有一致的管理標準,才能真正提升行車安全。

此外,在自由行更加盛行,加上兩岸因素導致陸客團銳減的現況,光是陸客團的遊覽車需求量已經由高峰期的三千餘輛,大幅度陡降至目前的五百輛左右,所以主管機關必需設定合理的總量管制,以免供過於求出現惡性競爭,而先前就曾經因為為搶單惡性殺價,反而讓職業駕駛與遊覽車資出現不合理的競爭。

以2000年之後的市場來分析,2000年國內遊覽車數量近一萬輛,而2008年約1.2萬輛,而因為2008年大幅度開放陸客團,導致連旅行社也加入購車行列,另外隱形的中資與港資一條龍也大量加入,所以馬總統任內八年市場就爆量增加至少5500輛左右,也讓市場總量大幅增加近1.75萬輛,而較2000-2008年增加了3500輛以上,但依照目前自由行與高端旅遊增加的趨勢看來,預估未來最佳總量管制應該控制在1.3-1.4萬輛之間,而因為供需失衡不僅讓遊覽車資惡性殺價,推動總量管制搭配超齡或車況不佳的低價車退場,才能夠讓問題真正改善,不然台灣遊覽車車價比大陸還要貴,但出現了職業駕駛工資還要低過大陸的亂象,不僅無法健全整體行業,更應該讓遊覽車業者擁有合理的利潤與經營空間,才是產業長久發展的必要條件。

台灣史上第一次的「2018 CV Expo.商業車博覽會-商業車智能研討會暨車輛及耗品大展」,即將於2018年4月12-15日正式展開,對於國內的客車發展環境,甚至是各種法規與安全概念、從業人員工作環境等等,相信您一定有更多不同的看法,關心國內大客車產業的未來與安全環境的建立,敬請各位到場親臨感受!